
胃肠道息肉就是在胃肠道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。
胃肠道息肉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、十二指肠息肉、小肠息肉、结直肠息肉,以结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。
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,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、贲门和胃底。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。1)增生性息肉
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%~90%,是炎性粘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,并非真正的肿瘤。息肉较小,一般直径小于1.5cm,呈圆形或橄榄形,有蒂或无蒂,表面光滑,可伴有糜烂。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,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%~2%。
2)腺瘤性息肉
系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,约占胃息肉的10%~25%。一般体积较大,呈球形或半球形,多数无蒂,表面光滑,少数呈扁平状、条状或分叶状。本型息肉癌变率高,可达30%~58.3%,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、绒毛状腺瘤、重度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。相对于胃息肉来说,结肠息肉病理类型较胃息肉多,有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、绒毛管状腺瘤、错构瘤或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等,除了炎性息肉以及增生息肉为良性外,其余均有癌变几率,尤其是合并有不典型增生以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,大大增加了癌变风险,甚至可以称之为早癌。临床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,今天以此简单介绍一下结肠腺瘤性息肉。形态学分类:腺瘤性息肉除了有蒂和广基底之分外,还可以分为隆起性息肉、扁平息肉以及凹陷性息肉,组织学上可分为三类:①管状腺瘤;②绒毛管状腺瘤;③混合型腺瘤。
1)管状腺瘤
这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,腺瘤之得名顾名思义指腺体的异常增生,其中有蒂的比广基型多见,一般腺瘤越大,癌变几率也越大,当腺瘤>2cm时,癌变可能即显著增高。由于癌变常起自腺瘤某一部分,活组织检查时可因未取到癌变部分组织而呈阴性结果,并不能完全排除癌变的可能。唯有当整个腺瘤取下作连续切片、病理检查时,才能最后确定有无癌变。
2)绒毛管状腺瘤
绒毛管状腺瘤:又称为乳头状腺瘤,这是一种癌变倾向极大的腺瘤,一般癌变率为40%,故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。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。
3)混合型腺瘤
又称为“管状绒毛状腺瘤”,这是绒毛状腺瘤成分所占比例>20%、<80%的那种腺瘤,其恶变率介入二者之间。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如何预防不长胃肠道息肉,但有学者研究表明,对于胃肠道息肉患者禁止喝酒,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天然食物,主食最好吃粗粮,杂粮,少吃高脂肪性的食物,多吃以蛋白质为主的食物。
1)要主动:建议40岁以上的人,无论有无症状,都应该主动去做1次胃(肠)镜检查。
2)要根除:不论何部位,何种类型,或大或小的息肉,都要设法根除,免去后患。
3)要送病理检查:因为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定息肉的良、恶性。
4)要注意胃肠道外的异常:有些种类的息肉常伴有胃肠道的异常,如神经系统肿瘤,骨骼及皮肤软组织肿瘤,乳腺、肺、卵巢肿瘤,牙齿发育异常,嘴唇或皮肤紫纹或色素沉着等。
5)要注意家人:这里指的家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。某些胃肠道息肉有明显的遗传倾向,若亲人中有被确诊为遗传倾向的息肉时,自己应主动去医院检查,以期及早发现,及早治疗。
6)要复查:属良性者,根除后6个月至1年复查1次胃(肠)镜,如无问题,2~5年后再复查1次;恶性者,应根治后3个月、6个月、1年各复查1次,无复发者,5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。